2020年6月23日9時43分
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
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55顆導航衛星
至此
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星座部署比原計劃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北斗導航系統的“前世今生”】
其實,整個北斗導航系統的發展需要往前追溯到1983年。
1983年,我國著名無線電電子學家陳芳允先生提出了“雙星定位”衛星導航系統的構想。在這個構想下,我國的導航系統只需要“主控站+兩顆衛星+用戶站”即可實現導航定位的功能,并可以同時實現短報文功能。
因為資金和技術上的雙重困難,1983年陳芳允先生提出的理論設想,經歷了1986年預研、1989年原理實驗、1994年開始立項,直到2000年發射第一顆北斗導航試驗衛星。
2000年開始的20年發射歷程中,我們克服了資金短缺、技術研發困難、地面數字高程圖技術和無線電技術儲備缺乏以及衛星自身工程化無法實現等重重困難,實現了北斗系統包括北斗一號、北斗二號和北斗三號的建設,同時也宣告著北斗系統全球組網成功。
【北斗“三步走”,為何是55顆?】
我國創造性地通過“三步走”的戰略,實現了北斗系統的建設。如果從北斗一號開始計算,實際上一共發射了59顆北斗衛星,分別為:
1、北斗一號4顆試驗衛星
2、北斗二號14顆組網衛星加6顆備份衛星
3、北斗三號30顆組網衛星加5顆試驗衛星
目前導航衛星的數量是以能夠提供無源導航信號的數量計算,由于北斗一號4顆衛星采用有源信號定位方式,其工作原理與北斗二號、北斗三號的無源信號導航方式不同,因此在發射衛星總量的計算中(59顆)去掉了這4顆衛星,這里便是55顆。
而北斗三號的5顆試驗衛星主要作為技術驗證不提供服務,因此北斗三號系統在計算時也只計入了30顆組網衛星。





